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尽以后,悲伤哀怨笼罩着整个德意志——这个战争发起国全面崩溃——无论物质金融还是民心军心,都是一片败相。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在一战中受伤的年轻人,用新名字和新标志定义了一个党——德意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
希特勒上台后,通过加强极端中央集权的方式,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在全国范围内搞起了轰轰烈烈的个人崇拜运动。在这种全国性的集体疯狂崇拜中,纳粹扩军备战,再一次启动了战争机器。
事实上,在纳粹前期崛起时,实力并不强大。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作为欧洲大陆的强国,英法负有监督压制德国再次走向军事扩张的义务。眼看纳粹党上台后有扩充军备的倾向,英法按说有能力阻止,但实际上却并未这么做,而是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绥靖政策。
面对法西斯咄咄逼人的扩张要求,英法姑息养奸,一味地妥协退让,力求无原则地满足法西斯的无魇欲望,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来满足纳粹的侵略野心,最大限度实现自身和平。无论是德国扩军备战、侵占莱茵非军事区,乃至于到后来的吞并奥地利、捷克,英法始终奉行绥靖主义,甚至在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后,英法也只是宣而不战,坐等盟友波兰亡国,态度十分消极。
面对德国如此野心勃勃的行动,英法乃至整个欧洲居然懦弱到不敢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制裁和反制措施来震慑德国。有人说,如果当初希特在侵占莱茵非军事区时,英法果断出手,那么日后也许就不用付出那么大代价了。
为什么英法对纳粹的崛起和扩张视若无睹?难道它们真的看不透希特勒的野心吗?
显然不是!
要解答这个疑问,云石君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强大的反战情绪。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机器化大工业下的人类首次大规模战争,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卷入到了战争中,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一战给欧洲国家造成了空前的损失和灾难,交战双方投入的现代化武器巨大的杀伤力使得人们认识到了现代战争巨大的破坏力和残酷性。在这场战争中,英国阵亡90万,法国阵亡124万,伤残者更多,国民财富缩水严重,人们普遍性开始厌恶战争,畏惧战争。
与此同时,一战也给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创伤,欧洲各国从民众到执政者,都普遍产生了厌战情绪,反战情绪非常高昂。尤其是在一战中损失巨大的英法等国,国民普遍向往和平,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战后和平主义团体在英法等国相继出现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府决策,和平主义思潮在一战后的欧洲国家大为盛行,尤其是在英法等国,甚至达到了泛滥的程度。英法政府对战争畏惧如虎,特别是政府领导人连提都不敢提。
作为西式民主的先驱,英法民意对政治的掣肘较强,这种情况下,即便政治精英内心知道对德国纵容的长期威胁,但受制于民情,也不敢表露在外。面对渴望和平的主流民意,谁敢重启战争无异于政治自杀,甚至可能会遭到物理消灭(刺杀),因此英法宁可姑息养奸也不愿意和德国火拼。
第二,一战后英法实力受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极具破坏性的战争,战争对英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欧洲国际力量分布严重失衡,英法在战争中几乎损失了一代人,国力也受到严重冲击,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
以英国为例,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严重损失,由原来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欠美国的债务达8.5亿英镑。伦敦作为唯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英镑地位不断衰落。同时,一战也给英国许多传统工业部门以沉重打击,激烈的国际竞争压缩了出口市场,许多传统工业部门的生产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倒退的状况。长期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失业问题,数百万失业大军只能靠国家救济,也就是“失业救济金”来维持生活。
法国则更惨。整个30年代,法国深陷经济危机与萧条的泥沼之中。1932年至1936年初,法国经历了经济危机中最困难的时期,工业生产指数降到最低点,财政赤字有增无减。
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整体呈现出一种颓势的状态。国力的下降使得法国对德国强硬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英国实行的扶徳抑法政策,使得法国即便想要抑制纳粹的崛起,也很有可能失去仅有的盟友,在国际社会过于孤立,只能跟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另一方面,一战后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使得英法的海外殖民地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英法虽然保住了殖民地,但由于国家实力大幅下降,导致殖民地的民主解放运动十分高涨,这就使得英法对殖民地的掌控能力明显被削弱——也意味着他们从殖民地收刮资源的能力也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面对国内和海外殖民地的危机尚且自顾不暇,哪有余力对纳粹德国进行过多的干预?希特勒正是敏锐地察觉出了这一点,才敢肆无忌惮地扩军备战,一次次挑战英法的底线。
第三,军事化转型速度缓慢。
纳粹确立极权统治后,希特勒大搞全国性军事化,产业和社会结构全部向准备战争方面转型。此时的纳粹完全实现了极端中央集权统治,无论是政治还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构建都已实现。希特勒趁此机会将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而德国经济也因纳粹党的战争经济计划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但英法不一样。民主机制下,民众的厌战情绪,本就构成政治掣肘;全方位备战,更意味着要将大量资源投入军事——这相当于要剥夺民众的财富,这在民主机制下更困难;再加上民主机制本身在决策乃至执行方面的低效率,种种政治结构的掣肘,使得英法在备战准备方面的速度比德国天然落后许多。
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英法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排在恢复经济之后,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英国内阁曾多次明确指出,英国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其他(包括军事国防建设)必须让位。这就使得英国的军事建设受到影响,军事实力相对下降,无力通过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德国的崛起。
第四,苏联因素的影响。
抛开德国这个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法还要面临一个强大对手的威胁——苏联。
随着一战的结束与十月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统天下开始被打破。经过工业化后的苏联,不仅国力强大,国际共运也在苏联的一手推动下达到了兴盛的顶峰,其红色意识形态激荡全球,不仅在东方确立了政治统治权,甚至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
这种以阶级分层为敌我划分标准的意识形态,突破了地域、国家、民族等为标准的常规区域界线,主张阶级革命,人民自己翻身做主人,这对当时受尽剥削的欧美普通劳工也很有吸引力。如果红色意识形态进一步扩大,极有可能导致国内人民的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这是英法最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英法跟德国大打出手,就算得胜,接下来再往西面对苏联时,不光物质方面已经山穷水尽,对德战争导致的国内无产阶级劳工生存环境恶化,也只会让红色意识形态更受欢迎,到时候外有苏联进逼,内有国际共运捣乱,英法就会更加捉襟见肘。
虽然纳粹的崛起会打破欧洲原有的政治平衡,但对于纳粹分子的疯狂举动,英法一致认为,虽然他们对纳粹与国际共运都不喜欢,但纳粹不会给现存的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威胁,而国际共运却会从根本上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宁可要纳粹主义也不要红色意识形态在自己国内闹革命,宁愿选择法西斯政权也不支持国际共运。英国扬言:“宁可在伦敦看到希特勒,而不愿看到社会主义政府”;法国叫嚣:“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
除此之外,英法还有一个隐秘的心思:他们希望纳粹德国做大之后,能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借法西斯之手消灭共产主义国家。基于这种考虑,英国不愿意自己和纳粹先冲突起来,却盼望纳粹和苏联之间爆发战争。“假如一定要打仗的话,我希望看到布尔什维克和纳粹打起来。”而法西斯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掩盖自己争夺区域性与世界霸权的真实企图。
就这样好的股票配资推荐,在英法等国的绥靖主义政策默许下,纳粹德国肆无忌惮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自己绑上了战争机器,在疯狂中走向覆亡。